Endless Dreams

12月去了一趟日本。起因是表妹想休年假,问我们要不要一起出游。我正好因为论文受阻而重新有了时间,顺便也想转换下心情。本来只想搭个便车,结果办的是自由行,被迫在一个并非计划之中的时间段内做起了功课。或许我这样的人,没有契机推动,就难以拥有行动力吧。在六本木hills的时候想着如果是去年上半年来就好了呢,就能看到jump展,看到SD的原稿了。可那时我总想着等一切都完善了再行事。事实证明,不存在那样的时刻,越是无法行动就越是陷入时间的黑洞。这次旅行如果有所获益,就是在观念上改变了我一点点吧。

1. 曾经以为旅行是向外的探索,而阅读是向内的。可是真正处于旅程中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感官是漂浮着的。虽然每天都在接触不同的空间、不同的人,但是你很难与外界去建立一种深入的关系,一切都只是表面。你只来得及关注自己,关注交通、关注目的地、关注吃什么、住哪里。旅行的时候,我感到自己既不属于此地,也不属于原来的地方,位于某种夹层之中。平时每天必刷的东西变得无所谓了。旅行帮我删去了那些并不重要却长期霸占着我的注意力的东西,或者说让我看到有些东西没那么重要,也让我将许多真实的烦恼抛诸脑后(因为此刻有更迫切的需要你关注)。回来后,我试图让自己的生活就此精简下来。但是换个角度,也可以说旅行让我们无暇去顾及一些重要的议题,深入的思辨,只有在拥有大段大段能够沉下心来的时间才能进行。阅读看起来是向内的活动,其实是向世界敞开的;旅行看起来是向外的活动,其实让我们更专注于自身。(当然那些抱着明确学习目的,由他人或机构安排妥当的旅行大概不一样。)

2. 铁道:到了日本才明白这个国家为什么有那么多铁道宅,或者不如说它逼迫人成为铁道宅。虽然去之前也做了一些功课,譬如列车的各个种类,但经验还是只能在实战中累加。曾看到有人问各种列车的区别,然后有回答说没必要区分,就像国内有动车和高铁,能坐到目的地就行了。我得说这是完全不负责任的说法。看清楚类型太重要了,除非你完全不在乎时间。普通车是最慢的,在某几个大站是可以换乘速度更快,停靠更少的列车的。当然具体坐什么,还是视每个人的目的地而定。比起广受推荐的乘换案内app,我还是觉得google地图更好用。因为前者依据你的查询时间,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有时可能只差一两分钟,它就会推荐一个复杂的换乘线路给你,而不是再等几分钟的直达线路。或许是因为日本人总是形色匆匆在赶时间吧。但我更喜欢google地图提供的可替换线路,譬如几分钟后有某一班次,是普通、快速或特急,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多等一会儿,然后直达,而不是匆匆上了车路上再换。而且它还会根据不同的时间段提示车辆的拥挤程度,这样就可以避开一些上班下班高峰。当然google也有失灵的时候,这就是位于交通网络复杂的地下的时候。在地下,看站内指示牌比看导航更有用。不要觉得自己怎么走了那么久还没出去,因为有些线路就是很深,譬如地铁大江户线在地下七层……(我这次在难波和横滨都绕了挺久的,感觉每次下了车都像来到一个新地方。觉得首先还是要搞清你的目的地属于哪个方向哪个出口,这样会省点力。如果只是想出去,到了地上就有的受了。)以及,因为线路隶属的公司不同,一个地方可能会有好几个站,这一点也要搞清楚。(譬如近铁奈良站和JR奈良站,小田原线的片濑江之岛站和江之电的江之岛站)

3. 海港:这次看到了很多海,大阪湾、横滨港、相模湾、东京湾。发现在日本人的城市规划中,港湾总是与未来联系在一起,譬如横滨港的港未来,东京湾台场的未来科学馆。明年奥运会的吉祥物叫miraitowa,意为未来永恒。当外国人总是想从这个国家寻找传统痕迹的时候,他们却着眼于科技、未来。我觉得这是一种好趋势,因为传统积重太深的国家,每做出一点变革都会非常困难。
这里面我最喜欢的还是相模湾,毕竟是承载了少年们青春的地方啊。在七里滨的海滩上看着别人冲浪,望着海浪一层层拍打上岸,仿佛能忘却世间烦恼(想起一首歌:海连天走不完,恩怨难计算)。我喜欢这种天地很大,人很小也很少的地方。镰仓高校前的人就有点多了,不过想到大家都是抱着同样的心绪而来,还挺动容的。一开始纳闷怎么那么多大叔凑热闹,直到前面一位拿起包摆起樱木的造型,突然意识到,八零后已是中年人。希望以后还能在夏天来一次,想每一站都下车,看看由比滨、稻村崎,想沿着海岸线不断不断地走。

4. 服务:如果不陷入日式人际关系,日本真是一个叫人舒适的地方。哪怕只是一个很小的需求(譬如寄一张明信片、盖一个印),你也感到自己是被认真对待的。车厢内的拉手高低起伏,适合不同身高的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坐着轮椅的残疾人上了女性车厢(但该人是男性),下车时一开车门就有车站工作人员为其铺好桥接板,供其下车。我觉得穿着制服戴着手套,动作一丝不苟的这些人太帅了啊。不是因为某种崇高而帅气,而是因为对小事的细致周正。一个残疾人能够独自出行的地方,一定是文明高度发达的地方。这里电梯右边的通道总是空出来的,供那些赶路的人行走。再拥挤的人流,也不会挤占另一边的通道。排队的地方,没有人推搡抢先。其实刚到大阪的时候,完全没有出国的感觉,到处都是国人,连服务员都可以说中文。甚至在心斋桥这样的繁华地段还有乞丐。一切好像只是换个模子被呈现出来。但毕竟是不同的模子啊,房屋、街道的整洁程度,人的低调,审美的不张扬,景点周边的小店虽然也琳琅满目,却绝不会有盗版、山寨。而真正让我一点点融入当地的,就是与人的接触。以至于刚回到国内,在电梯上自动靠左,面对餐厅的服务人员,也不自觉地点了下头。但我不能确定,一旦脱离服务这个框架体系,人与人自发的互助与温情,还会剩下多少。

5. 明信片:这次买了很多片,却没有特别欣喜。或许是因为在网上看了太多,到实地没有新鲜的遭遇感了,跟完成既定任务似的吧。而在十年前,哪怕收到这里面的一张,我都会高兴得不得了。时光确实一去不返了。这次最喜欢的,反而是这最简单的两张,不是艺术品,只是一抹生活的点缀。仿若回到年少时,望着信纸某一角的图案,思绪就可以飞得很远很远。



评论
©Endless Dreams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