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dless Dreams

本以为早就对die young and live forever这种青春期的情感免疫了,没想到又被banana fish拽出来抛入高空,然后又一次不得不去承受下坠的感觉。Banana Fish属于我儿时的经典漫画,但只是听闻没有机会看到(毕竟那时能看到的漫画都取决于租书屋),前几年重新开始补漫画的时候,因为吉田秋生的缘故找来看过,然而那时的我嫌它过于美国而没有看完。为了纪念吉田秋生画业40周年,去年这部三十多年前的作品被翻拍成TV动画,而且是比较高质量的团队制作,于是在心中想着补完。但由于暂时没有追番的闲暇和心情,就一直拖拖拖到了最近。或许一切相逢就是需要契机吧。
三月瓦尔达逝世,四月补了她仅剩的几部我未曾看过的电影,其中大都是在美国时期拍的。我曾说过自己对西方感知的那根弦从六年前的一个早晨就突然断掉了,直到现在我才慢慢找到自己在时间中的位置,逐渐续上这根弦。瓦尔达的《墙的呢喃》让我从一个侧面重新回到了六七十年代的美国青年街头文化。所以当我打开banana fish的时候,有一种被桥接上的通畅感。虽然动画对时代背景的改变让我有违和感,也削弱了作品在其他层面上可供阐释的意涵,但我心里仍是把它当过去年代的故事来看的。然后,就像大部分人一样,我折服于主角Ash Lynx的魅力和生命力。英二的存在其实是可有可无的,这个角色是男是女都无所谓,他只是让Ash成为了一个更完整的人。是的,人的整全不是来自他的无敌,而是他的软弱。作品对感情线的刻画其实较弱,尤其是后半部分,几乎成了Ash的个人秀。我觉得吉田秋生就是想塑造Ash而已,她专门画情感关系的作品也都很出色,并不是没有这份能力。Ash的原型正是我观影青春期最喜欢的少年River Phoenix(一个跟我生日相同、上升星座相同,死于23岁的少年,从看到他的第一眼起我就有种难以言说的特殊情感,曾经很中二地担心自己是不是能活到23岁),我能在吉田秋生的线条中感觉到他的痕迹,然而看完作品,我感到Ash在次元的夹层中拥有一种自主性,谁都演不了。River的死对作品或许有影响,毕竟原作的结局本来拥有一种开放性,读者可以幻想有人在图书馆发现了流血的Ash,让他及时得到救治。真正宣判Ash之死的是94年的番外《光之庭》,而那时River已经去世。不过我觉得这种影响不是决定性的,Ash的死是他壮绝的生命力的内在要求,有些河流注定不会通往平缓开阔的下游,有些人注定属于太阳,在光芒消逝前消失,永不进入漫漫长夜。
这几天循环着动画的两首ED,真的是词曲都极合适,短暂又绚烂的一生,burn instead of fading out,都是我那为赋新词的青春期所想所思过的东西。对我来说,逝去的不只是Ash,也是越来越远的1960年代,以及以那个年代精神滋养自己的青春期。我们终究没有die young before old,已经活到少年们登场年龄的两倍。昔日湍急清澈的河流,终要带着杂质缓缓通向大海。我突然意识到,所有活下来的人都是英二,要在至高的光芒消失后与冗长的生命搏斗。

PS:吉田秋生真的是个妙人,既有像《比河更长更舒缓》这样精准拿捏少年心思的幽默小品,也有《樱之园》这样描绘女性对身体、性别、关系等困惑心境的温柔情书,既有Banana Fish这样极为男性化的题材,也有《吉祥天女》那样表露出显著女性主义立场的创作。她在八九十年代作品中就已经涉及到的性别议题,我们的社会如今才刚刚开始讨论。她对性别的刻画极为平衡,不像大部分少年漫或少女漫那样存在一种偏向性,她笔下的各种人物关系都让人觉得自然而然,这种复杂性的集大成体现在《Lover's Kiss》(可视为《海街》前传)。可以说这轮重返少年时代里她是对我影响最大的漫画家了。

评论
©Endless Dreams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