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dless Dreams

今天有条被转发众多的豆瓣广播,一个人陈述自己突然被分手的经历,许多人慨叹爱情的无常与不可控。没有任何缘由的关系崩解,听着特别像育江绫的故事。但是细看其陈述,并非没有言及原因。正是这原因让我觉得这“故事”配不上爱的无常性的解读。
爱确实是会消亡的,但是作为一种信念的消亡,即突然觉得并非眼前这个人不可了。而那条广播里的原因,却把爱等同于荷尔蒙的悸动,把爱的消亡视作荷尔蒙的消退,实在是最低。不是说人不应受本能的驱动,但把本能驱动视作爱的唯一形式,只能说太肤浅低幼。所谓的开放关系不过是对动物性欲望的粉饰,我敢担保这个人也根本没好好思考过什么是开放关系,本质上它与狭义的爱(即通常所认为的欲爱)是冲突的。(可参看瓦尔达的《幸福》)
关于“爱是什么”,我这些年确实思考良多。前段时间我突然发现许多艺术家的爱根本没什么了不起,只不过他们把本能冲动转化成了巨大的创造力,是这些低幼者的进阶版。他们看似有很多个缪斯,但他们的爱最终是指向自己、成就自己的,并不需要真正走向他人。而走向他人,正是我所认为的爱的关键,爱必须突破个体原本的自足。被不由自主的力量牵引着,目光追随着一个人,渴望更多更多地了解一个人,直至想为其做点什么,都是走向他人的表现。当然,有些人为对方付出,其实更关心的是对方对自己的看法,依然是为己的。所以很难从外部形态上来辨别爱,它首先是人内心的一种信念。
我将爱分为四个层次:
首先是理想之爱,一种被信念击中的感觉,感受到力的牵引(有人会把动因归结到性,但在我看来,爱本身就是起点,是信的降临,而不需要其他推动力,否则它就不是完满的理念)。
其次是少年之爱,它是信念驱动下的行动,因为少年人尚未受到社会陈见太多影响,所以其出发点更为纯粹,行动更为果决、勇敢。但弱点是对对象本身投以太多自己的想象,离本真还有距离。
然后是人间之爱,它是一个不断接近、面对真实的过程。这是形态最为丰富的爱,有些人在知晓人生的真相后失去了爱的勇气,也有人不惧怕偶在的脆弱而勇敢去爱。这个时期的爱也不再限于欲爱,开始呈现出博爱的部分形态。譬如《小偷家族》这种非自然主义(无血缘关系)的爱,就是通往博爱的。
最后一层是圣人之爱。爱成为生命本身的目的。无条件地将信与望交付给陌生人,甚至不再需要引力驱动,将爱本身当作目的去践行,走向所有人,所有生命。(参看《幸福的拉扎罗》)
过去我受柏拉图影响太深,纠结于完满的爱的理念与不完满的爱的实践之间。柏拉图认为爱是让人从不完满走向完满,从低阶走向高阶。后来的许多哲人也都顺着这条路,把永恒的智慧当作终极追求,看轻人间的爱(对他们来说爱人的目的最终是爱智慧)。如今我认为他们都不懂爱,这是两条不一样的路径。对人的爱并不像爱其他事物那样存在一个背后的truth(那是对人的工具化),爱本身就是truth。如果说梦是往上走,去实现在高处的理想的话,那么爱则是往下走,让理念去经历世间的赋形,它或许会在不同的遭遇中变得千疮百孔,但只有在人间,在人的实践中它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智性或其他梦的追求都是为己的,而爱却是走向他人、成就他人的。

评论
©Endless Dreams | Powered by LOFTER